很多人对“虚账实记”不太熟,尤其是准备在今明两年退休的朋友,很容易被网上各类算法弄糊涂。
先说清适用人群:只有1992年年底前参加工作、之后又在本市参加过城镇养老保险并有个人账户的人,才涉及“虚账实记”。
计算由两部分叠加:一是按1992年底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,每满1年按当年全市单位月均工资的1.2%发放过渡性养老金;二是把1993—1997年个人账户储存额按表对照换算为“记账金额”,再除以120计入月额,两项相加。
举例更直观:以2023年全口径月均工资12307元为例,若视同年限是5.5年,第一部分就是12307×5.5×1.2%=812.26元;若实发过渡金1430.80元,那么第二部分对应的“虚账实记”总额约为(1430.80−812.26)×120≈74224.8元,这个数是含利息后的总额。
注意两个关键点:一是表里列出的记账金额已包含累计利息(比如文件里的区间从14400到31680不止本金);二是利息算日期对最终金额影响很大——本地参保的93–97年储存额从2005年11月1日开始记账计息,外地入则从移单上的日期算。
结论性建议很实用:若你有1993–1997年的个人账户余额并且能在上海退休,尽早把外地账户入上海更有利,因为入越早能享受的记账利息越多;如果年龄接近退休且才入,利息会明显少,过渡性养老金会受影响。
想核验自己的“虚账实记”总额,最稳妥的做法是下载并对照官方文件(例如沪府发〔2006〕19号和沪人社规〔2021〕32号),并直接向当地社保经办机构询问个人账户明细和历年记账利率,自己算来容易出错。
这些天翻资料时还发现,网上很多算法只适做初步估算,真正的数值要以社保核定表为准。后续会把官方数据和核定表例子整理成系列,愿把有用的信息继续分享给需要的人。
#百度带货夏令营#
十大权威安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